查看原文
其他

纪录片“带货”,有理吗?

CDRC2011 2023-03-31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纪实观察 Author 青山

如果最近看《人生一串2》,一定不会忘记维他奶。


“想不到什么比这(维他奶)更不适合配烧烤喝的饮料了。每次软广出现那画面都是无比的违和。”有观众在豆瓣上留言道,“没想到咱老百姓饮食生态如此多样化,俺以为大家吃辣的都喝汽水喝啤酒,那下次我也试试冰豆奶配烤肉。”



说不上这是商业营销的成功,还是纪录片植入的失败。但一个重要的趋势是,越来越多的优秀纪录片被大家熟知,并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方式。


会营销的纪录片,是变成广告片吗?


走在重庆的街头上,只要是遇到晓宇火锅的招牌,必定会看到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字眼。



虽然说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并不是一部商业植入或定制纪录片,但因为它火了起来的店铺并不在少数,只要名号一打响,那么第二天的时候肯定会吸引很多的客户来吃。更神奇的是,《舌尖》3播出后,淘宝上的“章丘铁锅”就成了爆款——据媒体报道,仅仅一个晚上,一款几百元的铁锅销量陡升,从月销300多件变成1200多件。



三年前,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了《了不起的匠人》亚洲手作展,匠人作品线下展览,匠人现场分享匠心故事。饶有趣味的是,长安马自达开辟品牌展区助阵展出。而这部作品纪录片几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“主动商业变现”的不归路。



纪录片生产一改往日困窘,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加入。它们具有工业化生产程式、产业化开放方式和商业化运作模式,不断创造新的品牌与用户的对话方式。


维他奶选择了《人生一串2》,从吃辣场景切入,在一口热辣鲜香的烤串,一口维他奶的美味搭配中,建立吃辣场景“一口维他奶,吃辣更爽快“的品牌强关联。


纪录片《纪实72小时》中国版以2.3亿播放量收官,在为观众展示当今中国的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时,也尝试了纪录片IP商业价值的场景化开发。最后一期中,摄制组将拍摄地点放置在了位于北京师范大学内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,并以“你做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安排”为主题,用镜头记录了72小时内来到这里的人们,或是与故友相聚回忆过去;或是珍惜当下,通宵达旦努力学习。



有趣的创意、好玩的梗、高质量的内容……成为当下纪录片走进年轻人的重要法宝。在消费选择上,他们有更强的个人意识,不会盲目地随大流,更易被新鲜有趣的东西吸引,也更愿意对热爱的事物有所投入,为自己的兴趣买单。


就连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电影《二十二》也曾在线上注册了名为“纪录电影二十二”的淘宝店铺,2017年9月底上架新产品“少女像”银制吊坠,吊坠背后支持刻字,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。



在商品下拉菜单的评论区的留言中,可以看到多数网友选择购买并赠送给周围人,同时向周围人讲述电影《二十二》与这段真实的历史,也有表示期待新品上架,会积极带动身边的人关注《二十二》并购买“少女像”周边。


搭便车+网络化,“营销自己”更重要


并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在成为广告片,它们更多时候也是在“营销自己”。


2016年适逢长征胜利80周年,长征主题纪录片批量涌现,如《长征》《重生》《永远的长征》等,获得了惊人的微博话题热度和视频点击量。2017年《二十二》的首映选取在日本“二战”投降日前一天,其排片率在上映第二天即逆势上扬,不到一周时间票房过亿。可以看出,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,以话题、事件为导向,以新媒体互动为基础,纪录片的全媒体传播成效显著。



大型政论纪录电影《厉害了,我的国》的成功与外部时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,十九大刚刚落幕,2018 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,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与强国梦想。


通过社会热点话题的借力策略,纪录片传播与社会民生无缝接轨,与焦点事件“搭便车”,宣发与营销双管齐下,是当下纪录片宣发的新策略。近几年的“现象级”纪录片,均利用借力策略进行全媒体传播,实现了传播效率的最大化。


疏朗的三星堆青铜人像暗自发话:“说我像奥特曼的,你别走”;器壁厚度不足一毫米的龙山蛋壳黑陶杯也被做成了“精致三连”的表情包,“外表要靓丽”“身材要薄瘦”“今天也是个精致女孩”等。



怎样让纪录片的宣发更具有网感,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应该也有心得。因为它把文物特点与当下的一些语言、审美风格相结合,创造出画风活泼、新奇有趣的文案,让原本呆板、深沉的文物瞬间了活生生的个性和面对面的热度眉目。此外,国宝表情包、国宝百科图片、朋友圈 10 秒小视频、国宝金句盘点、国宝公众号软文等多类型营销物料,也在线上与线下的联动中,进一步走进大众。


在贺岁档上映的《舌尖上的新年》以其“寻找年味儿”的口号已经话题十足,同时还推出了“没有美食的电影海报”与画家刘树勇亲自作画题诗的“年味”版海报,并且在放映前后,宣发方利用多种平台提供素材与文字,让观众在进行口碑传播时有料可用。



但纪录片营销并不如想象中容易,《喜马拉雅天梯》网络点击量突破百万、网上评分碾压《琅琊榜》。曾有人疑问,该片的突然走红是否雇佣了“水军”卖力吆喝?对此,出品人、导演萧寒回应:“没钱做宣传,从来没做过付费营销,都是网友自发支持。”而且,最早让这部纪录片爆红的网站,上传的视频并未得到片方授权。


有消息称,这家网站在片方维权之后,仅支付了一万元的版权费。记者就此求证,萧寒回应称“版权费属于商业机密”,这家网站除给予版权费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资源置换。


同样是萧寒导演的纪录片《一百年很长吗》就没有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那种好运了。今年五月,剧集版《一百年很长吗》上线,背景既不是凌厉珠峰,也不再是故宫大IP,而是回到手艺江湖,圈内人评价都不错。但遗憾的是,没有太高宣发预算,没有明星大咖助阵,不买热搜。



无论是剧集版还是电影版,都没有太多的浪花。以致于《一百年很长吗》在B站上线时,导演萧寒亲自跑到弹幕评论与观众互动,评论区也是惊呼竟有这么接地气的导演。正如有评论说,“有点心酸,有点无奈,也有点可爱。在中国做一部纪录片是场冒险,因为有极大的可能被辜负,中彩票的几率会爆火。”


深度与赚钱哪个更重要?


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,是纪录片的生命。纪录片所具有的“记录”功能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影视节目的本质特征。所以当纪录片大步迈向“商业化”时,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谨慎。


例如有的创作者对作品的定位就是商业片,从策划阶段就要把衍生品想在前面。例如《茶界中国》定位为一个可以“喝”的纪录片,为观众提供视听感受的同时,也提供“口感”。节目一边播,一边就会有滚动字幕:关注官方微博,可以喝到片中好茶。



光明日报也曾报道,《万物滋养》《了不起的匠人》等作品在记录文化的同时,得益于商业赞助,已经形成了一类商业化的制作模式。纪录片的“商业价值”究竟体现在被赞助收编还是在主动进击,这几乎是一个课题。


对此,纪录片导演王冰笛认为:“从短期结果来看,商业元素的加入成为纪录片在现实层面的资金保障。然而,在加快商业化的步伐下,纪录片的品质却始终不能忽视。”


遗憾的是,这不仅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,让观众不断“跳戏”,损耗了观看体验,更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。有评论提到,“商业定制‘纪录片’,披着纪实的外衣,实则为商品和企业进行宣传,让商业目的凌驾于纪录片创作原则之上,看似拓展了商业思维,让资本与创作‘强强联合’,实则是把纪录片的存在拉低至与商业营销手段同等的地位。”



互联网语境下,受众的表达欲空前高涨,人们不再只满足于被动地接受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与其中。


“观众形成了思维定势,有着一定的期待值。无论以前的历史,还是未来的展望,如果能令他们大吃一惊,眼前一亮,加上娱乐元素,这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。”纪录片导演斯蒂夫·詹姆斯这个比喻或许值得成为线索——“如同一定剂量的药物治疗,成功的片子带给人们轻松的娱乐,它可能是浅薄的,与我们讲究的深度有矛盾。”



更多精彩内容,请持续关注

微信公众号“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




传送门:


德国版《四个春天》,一封写给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情书“城市变迁”,这个很多导演不敢碰的“老大难”,贾科长却碰了“00后”都在想什么?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要把美食纪录片,拍成“说出你的故事”
在这九部中国纪录片里,遇见乐队的夏天高校巡展热情收尾,但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从“慰安妇”子女讨钱事件探析纪录片的伦理问题
部分“慰安妇”子女向《二十二》导演讨钱,纪录片创作的伦理边界在哪?

监制:何苏六

主编:韩  飞

责编:吴禾昆 张嘉琪

编辑:张嘉琪 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